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2018年5月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已正式确立。2018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括为“八个坚持”:一是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四是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五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六是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七是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八是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提出,“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笔者认为,既然是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精髓。以下从五个方面来学习、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观。
首先需明确两个概念。什么是生态观和什么是生态文明观?生态观是指对生物和环境之间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人在生态系统中所处地位的根本看法。生态文明观是指对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看法。生态观和生态文明观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主要区别在于,一是生态观侧重于对生态系统内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生态文明观侧重于对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二是生态观有科学不科学之分,而生态文明观则没有。两者的联系在于,科学的生态观是生态文明观的基础,生态文明观是在科学生态观的基础上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以辩证唯物主义思维继承并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人和自然的关系方面主要有四个要点:
一是自然界的先在性及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所谓自然界的先在性是指自然界先于人类的存在。地球有46亿年的演化史,而人类的历史也就三四百万年。因此人是地球演化出来的,这也是“人类是自然之子”的俗语来源。同时,人类必须通过从地球上获得生活资料来满足自己的生存。所以,马克思说“人是靠地球生活的”。
二是人类的主体性及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性。人类的主体性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充分,在人和自然矛盾体中,人类具有认识上的主体性和实践上的主体性。人类在获取生活资料的过程中,通过劳动与自然接触,对自然产生影响,使自然界不断从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自在自然就是人类出现以前的那个自然,人化自然是指受人类影响而变化的自然。毫无疑问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化自然越来越明显。但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活动不是无限的,要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人的活动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就要受到大自然报复。马克思有一句经典的话“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带来的只能是灾难”,就是这个道理。
三是人类生活在社会的世界和自然的世界之中,两个世界是一个有机体,所以人-社会-自然界必须和谐。
四是劳动是人和自然对立统一的媒介。正是劳动才使人从自然界中独立分化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劳动创造了人。
习近平生态文明观在此方面可归纳为三个要点:
一是“人因自然而生,人和自然是生命有机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这就蕴含了自然界的先在性、自然是人类之母,同时也包含了人类依靠地球生存之意。与马克思说的“人靠地球生活”如出一辙。
二是人类在自然界中是主体,但不是主宰,人类不要凌驾于自然之上,不要试图征服老天爷。从这个角度来讲,既承认了人的主体性,又认识到人类活动不能抗拒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三是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既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是有机体,人类就应该像爱护眼睛那样爱护自然,像对待生命那样对待生态环境,人类的生产活动就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要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二、在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以历史唯物主义思维,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就是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私人占有、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以及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力。
习近平生态文明观在此方面可以归纳为三个要点:
一是客观地承认在我们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是社会主义社会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由发展方式造成的,是对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认识不够、把握不当造成的。
三是社会主义社会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是绝症,在共产党人手里是可以解决的。尤其是北京出现“APEC蓝”之后,这说明生态环境问题不是绝症,只要我们各个部门同心协力、坚持下去,一定能把这个问题解决。
三、在对保护环境的重大意义认识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思维,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认为劳动和自然界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种说法不全面,纠正为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仅有劳动,没有自然界提供物质资料,无法创造出财富来。
在这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观也可概括为三个要点:
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财富、是生产力、是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2005年8月在浙江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人大会议时在贵州代表团讲过,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他到海南考察的时候也明确讲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后来他到江西考察工作时讲了“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他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的时候讲“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二是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和重大的社会问题。2013年11月份,雾霾很严重,连着发生了三四次大的雾霾。但当时措施、管理等相关支撑不到位,遭到了各方质疑和批评。习近平总书记讲,雾霾频发,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是涉及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2019年5月18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保大会上讲了“生态环境是事关党的使命和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事关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这个认识高屋建瓴,民生不仅仅是吃的喝的,还有生活环境、生存条件。
三是生态问题事关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民生,关乎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讲,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全国生态环保大会上又讲,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四、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途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以实践和创新的思维,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发展到当代的最新水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态环境问题产生根源的基础上,做了一个预测:既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那么要消除生态危机,只有在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需要的生产方式下,才能够解决人和自然关系这个矛盾。
事实上,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生产的目的已经是为了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但也存在生态环境问题,怎么办?习近平总书记开出了药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并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要在人的文化价值观念上进行一场深刻的革命。
二是推动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人的行为方式上进行一场深刻革命。
三是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制来保护生态环境,要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四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发展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当中。
五是要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六是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力量,必须推动形成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体系。
五、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以共产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思维,展全球之视野,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首倡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提出了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整体,谁也不能置身事外,只能同舟共济。
第二,积极参加全球性的环境事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大会上所讲的:该承担的义务我们要承担,该我们兑现的许诺我们也要兑现,包括碳排放,2030年我们要在原来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基础上减少45%~60%。
第三,中国已成立南南合作基金,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搞绿色发展。
第四,倡议建设绿色“一带一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家园,要携手建设美丽的地球村。
总之,我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庞大体系,从哲学的角度把这些思想概括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观,也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来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
作者:万本太 原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研究员
编辑:郭川